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無爲齋閑話

茅檐常掃净無苔.花木成蹊手自栽.一水護田将绿繞.两山排闥送青來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智慧香而自庄严 ——从圆霖老和尚画作看中国禅画 / 郑毅】  

2017-01-02 07:09:17|  分类: 圆霖法师艺术评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智慧香而自庄严 ——从圆霖老和尚画作看中国禅画   郑毅

(2013-04-17 16:01:53)

禅宗自北魏时期菩提达摩传入我国,六传至慧能创立南宗,宗风大振,其后又“一花开五叶”(沩仰宗、临济宗、曹洞宗、云门宗、法眼宗),在唐宋以后成为我国佛教的主流。由于禅宗契理契机,于言诠外,传授心法,简捷直接,深合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。所以南朝至唐宋间,无论出家或是在家习禅者,遍布全国。而当时禅师及习禅者素质普遍较高,多为博学名儒及各行各界的佼佼者。其影响所及,包括思想、文学、建筑等方面,书画艺术亦不例外。

一般认为,唐代王维从真正意义上首开禅画之先河,影响了一批像贯休这样的禅画大家。到宋代,禅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;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将禅画推向顶峰

虽然禅画公认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之一,但禅画似乎也继承了禅宗不立文字的传统,至今还未被明确定义。通常将两类画作称为禅画,一类是作者与禅宗有关、或是题材与禅宗故事有关的画,另一类是笔画简洁、画境幽玄的画。

前一段时间,殊胜的因缘有幸得见圆霖老和尚的画作,震撼惊叹之余,更引起了我对老和尚画作和禅画的一些更深思考。

圆霖老和尚的画作朴实、神妙,和气、朴茂,线条定而不滞,逸而不飘,题材简单而又深远,直心写意,当下承担,足以为禅画典范。从老和尚画作中我们认识到,禅画与禅宗的见地和修为的关联性,才是禅画之所以为禅画的原因所在。禅宗以文殊般若为核心,以普贤行愿为根本;禅画作者的大智慧即为“文殊般若”,笔墨技法即为“普贤行愿”。

禅画是以大智慧为根本,以高超的笔墨功夫为依托,依循禅宗心无所住的大境界来完成对笔墨技法的融合和超越。作为禅修的方式,禅画作者会意于笔墨之间、融心于点画之中,在表达禅墨洗心、自行化他的同时,更体现了禅画作者的见地和修行的境界。所以说禅画是功夫、境界完美融合而又超越的大因缘的产物。以下以圆霖老和尚的画作为模范,就禅画的表现形式和题材等方面与禅宗的关系作简略探讨,不求甚解,只作抛砖引玉之用。

一、禅画的表现形式

禅画以笔墨技法为基础,将笔墨技法融会于心,“随心应手”地显现变化不拘的线条和点画。若把一切的笔墨、技法和构型归属于书画的“有为法”的范畴,那禅画即是具备了一切“有为法”,而又超越之,达到真正的“无为而无不为”。这就需要作者以开般若智慧的“此心”为根本,以“有为”的笔墨技法为妙用,来表现禅画的“清净本然”。如老和尚的画作似有法又无法,似无法又不离法,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,死守规矩却又不成自然。老和尚以“有法”来成方圆,又以“无法”自成自然,巧妙地展现了“法法本无法,无法法亦法”。这也为书画的研习提供了新的借鉴,首先对一切书画的“有为法”粒粒咬住,把功夫做到位、做透;另一方面,不断净化此心,回归到“恰恰无心用”,再以“无心”之心融化“有为法”,然后“用心恰恰无”地去书写和绘画。但切不能如灵龟扫迹,愈扫而迹愈彰,于“本来如此”越自知。

另一方面,在构型上,禅画不拘泥于固定程式,而更注重“传神”、“凝神”,正所谓“形相尽打却,心神具宛然”。禅画时而遵循常规格局,时而又另辟蹊径,却又处处“发而皆中节”,以对所有“形”和“相”的超越,寥寥笔,一点一划,处处体现作者超然脱俗的心灵印证。如圆霖老和尚将无量寿佛画成一“平常老和尚”,“老和尚”头顶有般若之光,此类种种非一般画师所能为,实为参透了“佛”的真谛,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大手笔。

二、禅画的题材

从圆霖老和尚画作推演开,目前认为禅画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两种:

一为具足庄严。此一类多为佛菩萨和祖师像,因为传达的是真正的慈悲喜舍的庄严相,而不同于一般善画者画的佛菩萨和祖师像。此种慈悲喜舍的庄严相,正是禅画作者所得的如《华严经》中优钵罗华长者 “诸菩萨摩诃萨,远离一切诸恶习气,……以智慧香而自庄严,于诸世间皆无染着,具足成就无所着戒、净无着智、行无着境、于一切处悉无有着,其心平等,无着无依的庄严果报的自然呈现。禅画的作者正是以自己的“智慧香”而使画作“自庄严”,又以“自”庄严而赋予了禅画慈悲喜舍四摄庄严。此类画作非拘泥于通常意义上造型的绝对准确,却是以“四摄庄严故,常勤摄化一切众生”为根本。若在人画两忘之际,回头一望,把手擒来,……,此旨又与“释迦拈花,迦叶微笑”有何异趣呢?

二为“话头”。姑且称此类禅画为“话头禅画”,所谓的话头就是问题(南怀瑾先生在《禅海蠡测》中所述:话头者,其原意即谓“话题”也,即此一话,何以如此?为何如此?)。此类禅画的题材(包括题款)本身就是话头,就是作者的喻意所在。话头禅画相比传统语言表达的话头虽更为直接却又更隐蔽,说直接是因以画境展现,言隐蔽是虽“全体现”却无下手处,但若用心详参,必定也会有所体悟。以圆霖老和尚的《伏虎罗汉》图为例,若细参,自然能领悟到“心等虚空,方能伏虎”。又一《香花供养佛菩萨》图,为何只有一模糊的“香花”?而说是供养佛菩萨,却又不见供养人?也不见所供养的佛菩萨?事实上这才是真“香花”(正看参此“话头禅画”时,内心的戒定真香),真供养(此时此心的清净平等),供养的才是真佛真菩萨也!(可与六祖慧能所说“与汝说者,即非密也。汝若返照,密在汝边。”互参)

然而真正的禅画又从何而来?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中觉林菩萨说“心如工画师”,在画者,心即是工画师,更进一步说应该是“此心为此画,此画为此心”。若禅画作者没有超然物外、觉悟生命的大智慧,就无法超越形相,示现慈悲喜舍的庄严相,更无法以“画”为“指”,给后学以示“觉悟之路”。因此真正的禅画无法从“画”中求得,而是回归到本心、实证到禅的境界后,不思而得、不勉而中的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。“禅画”即“禅化”,古德云:“青青翠竹,尽是真如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”。

回想圆霖老和尚在耄耋之年,仍奉行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,坚持出坡,天天念佛打坐,还不辞辛劳,行游戏三昧,以让求请字画者所愿皆满,生欢喜心。每每画毕,总嘱咐学人折叠画纸时,切勿折在佛菩萨的面目上,以免亵渎不敬之罪而得恭敬圣像之福报。想必正是老和尚的“实际理地,不着著一尘万行门中,不舍一法”的禅门风范,以及大慈大悲、大愿大行的菩萨精神,成就了这些超凡脱俗的不朽画作。

在佛法日渐式微的时代背景下,老和尚悲心所在,似以书画为大众结佛缘,并借书画作开示,以“不立文字”又别开这一方便之门。愿有缘看到老和尚禅墨的人,能抛开自我,断绝思议,全身心地接受老和尚的法露,真正把禅画化为禅,从“彼禅画”到“此禅画”来,用老和尚的“智慧香”成就自己的“自庄严”,以不辜负老和尚的笔墨之恩。

书至此,恰见老和尚的画作——《相对浑无语》,又似听到老和尚问“释迦文佛曾说一切音声皆为陀罗尼,又作何解?”……会心一笑,以上“穷诸玄辩”之辞,姑妄言之,亦请姑妄听之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3,清明时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圆霖大师圆寂五周年前夕稿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